*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爱配配资
执笔者解读《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指导建议》,规范氘丁苯那嗪临床应用
引言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一种主要由长期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抗精神病药)引发的运动障碍,以不自主运动为特征。TD治疗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传统药物因半衰期短、副作用明显,应用受限。氘丁苯那嗪作为新型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抑制剂,通过氘代技术优化药代动力学特性,于2020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TD及亨廷顿病相关舞蹈病。然而,国内临床经验尚浅,如何规范用药、评估疗效及管理特殊人群仍需明确指导。
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25年最新发布的《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指导建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对该指导建议进行深度解读,重点围绕氘丁苯那嗪的临床应用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指导。
问题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临床特点以及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况利 教授
在临床特点方面,TD是由药物引起的多动性运动障碍,往往与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DRBA)相关[1]。如典型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止吐药、抗帕金森病药物、抗惊厥药均可引起TD。研究表明,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TD的患病率为32.4%;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精神病患者,TD的患病率为13.1%[2]。这种差异可能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较低、结合时间短等相关[3-4]。目前T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多巴胺受体超敏学说最受关注[1]。TD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异常的不自主运动,症状常在停用致病药物后仍然持续,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而且,TD可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症状长期存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5]。
在治疗重要性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尚缺乏关于TD发生的全国性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2022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及河北省长期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TD患病率达41.1%,其中男性为42.9%,女性为28.4%[1]。且DRBA所致TD的发生与其暴露时间和累积剂量相关。1项关于362例长期精神科门诊就诊且无TD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服用抗精神病药5年后发生TD的风险为32%,15年后为57%,25年后为68%[5]。TD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因此,对TD的治疗和管理是精神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所以,对于所有接受DRBA治疗的患者,需保持警惕并定期进行筛查,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有助于让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问题2:研究发现,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抑制剂可抑制突触前单胺类物质释放,使得可与突触后D2受体结合的多巴胺减少,抵消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运动相关不良反应。丁苯那嗪是最早被开发出来的VMAT2抑制剂,而氘丁苯那嗪则是对丁苯那嗪进行结构改造后得到的氘取代产物。那么,新型VMAT2抑制剂氘丁苯那嗪在药理学特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具有哪些突破性优势呢?
况利 教授
首先,氘丁苯那嗪优化了药代动力学特性[1],氘丁苯那嗪通过氘代技术延长半衰期(9-10小时),降低血浆峰浓度(Cmax),减小波动幅度,降低给药频率,减少副反应,提升患者依从性。
在疗效证据方面[1],两项在成人TD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三期临床试验,即安慰剂对照的灵活剂量试验(ARM-TD研究)和安慰剂对照的固定剂量试验(AIM-TD研究)均证实,氘丁苯那嗪可减少异常运动,显著降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分。AIMS是专门用于评估TD的量表,该量表旨在评估7个身体区域的不自主运动,并随时间评估其严重程度[4]。另一项为期3年的开放标签、单臂研究(RIM-TD研究),旨在评估氘丁苯那嗪在中重度TD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表明,长期使用氘丁苯那嗪可持续改善症状超过3年,在第145周时,AIMS评分平均下降6.6个单位,这一结果表明长期使用氘丁苯那嗪可为患者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获益。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1],临床研究显示,氘丁苯那嗪血药浓度更稳定,峰浓度较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且无严重致死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疲劳、腹泻、口干等)均易于管理。为期3年的开放标签、单臂研究(RIM-TD研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使用氘丁苯那嗪未新增安全性问题,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
问题3: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促进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治疗方案的规范化?
况利 教授
在促进TD患者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患者评估与诊断[5]:详细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运用AIMS等评估工具评估TD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是药物选择[1],氘丁苯那嗪先后获得美国神经病学会(AAN)指南A级推荐及美国精神分裂症指南(APA)一类推荐。基于上述指南推荐,建议我国将氘丁苯那嗪作为TD的一线治疗药物,用于中度至重度的TD患者,以及TD症状已造成患者困扰或出现功能损害的患者。
第三是规范标准用药方案[1],氘丁苯那嗪的起始剂量为12mg/日(6mg/次,每天2次),基于患者TD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耐受性,每周增加1次剂量,增幅为6mg1片,目标剂量为24mg/日,最高剂量48mg/日,每日总剂量为12mg或以上时,需分2次给药。
第四是治疗时间方面[1],为保证治疗疗效,一旦启动治疗且达到合适目标剂量,通常建议持续使用氘丁苯那嗪,不要轻易换药,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的治疗过程中,都应保持连续服用。同时,在患者继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情况下加用氘丁苯那嗪,并未使患者精神症状恶化。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使用AIMS等评估TD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问题4:相较于指导建议发布之前,您认为《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指导建议》的发表爱配配资,给迟发性运动障碍(TD)规范化治疗带来了哪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临床治疗和患者实现长期功能改善有何意义?
况利 教授
首先,指导建议的发表带来的变化和意义主要体现在统一临床实践标准,减少诊疗差异。指导建议明确了氘丁苯那嗪的适用人群、剂量滴定方案及疗效评估工具,解决了此前国内用药经验不足、剂量调整随意的问题。规范化的流程降低了因医生经验差异产生的治疗偏差,助力临床医生快速且精准地做出治疗决策,提升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第二是优化特殊人群管理,提升用药安全性。针对老年、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等特殊人群,首次提出具体用药建议(如老年患者起始给予低剂量),填补了既往临床空白。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与潜在风险,保障治疗安全,增强医生处理复杂病例的信心。
第三是明确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应对策略,系统梳理肝细胞色素2D6酶(CYP2D6)抑制剂的剂量调整原则及常见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给出可操作的处理措施。预防药物联用引发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非必要停药情况。
最后,在推动TD规范化治疗普及与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导建议的发布,提高了临床医生对TD规范化治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了TD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指导建议的推广和培训,减少TD治疗在地区间和医院间的差异,提升全国范围内TD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通过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专家介绍
况利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名医
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系名誉系主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儿童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情绪与行为协作组组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司法部法医精神病鉴定专家
重庆医院协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管理分会会长
重庆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指委主任委员
重庆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委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刘登堂,司天梅,况利,王强,郑英君,黄满丽,江开达.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指导建议[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5,51(2):65-71.
[2]van Harten PN,Tenback DE. Tardive dyskinesia: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J]. Int Rev Neurobiol,2011,98: 187-210.
[3]Meltzer HY. Update on typical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J]. Annu Rev Med,2013,64: 393-406.
[4]Blanchet PJ. A Focused Update on Tardive Dyskinesia [J].Can J Neurol Sci,2020,47: 747-755.
[5]袁俊亮,等.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诊疗研究进展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4, 57(2) : 121-128.
[6]Macerollo A, Deuschl G.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ardive syndrom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8, 389: 55-60.
审批编号:AUST-CN-00721,有效期限:2027-07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顺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